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主要习俗是禁火、吃冷食,以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以下是关于寒食节的详细来历和风俗:
来历
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甚至“割股啖君”。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其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改火旧习:寒食节与古代的改火旧习有关。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容易引发火灾。古人会在这个时候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熄灭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禁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称为“寒食”。
风俗
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寒食节当日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并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踏青:寒食节期间,人们会到郊外踏青,享受春光。
其他活动:寒食节还有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习俗。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虽经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