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具体出自《易经·系辞》。这句话概括了宇宙本源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本体,是超越世间存在(如时空、能量、因果等)的无形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在儒家哲学中,“道”常常被视为一种法则、规律或道理,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不变的原理。
形而下者谓之器:相对地,“器”指的是有形的存在,即可见、可感、可捉摸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在《易经》的语境下,“器”也可以理解为文字、文理、真理、公理等,是“道”的载体或表现形式。
这一概念用来说明宇宙中抽象的法则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道是万物变迁背后的总规律,而器则是这些规律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探讨的是超越感官经验的现象和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