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成人有着丰富的称谓,这些称谓通常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和成长阶段的认知与期待。以下是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一些常见古代年龄称谓:
1. 襁褓 - 不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 - 2至3岁的儿童
3. 垂髫 - 3至8岁的儿童(女孩)和8岁的男孩
4. 总角 - 8至13、14岁的少年
5. 黄口 - 10岁以下的儿童
6. 幼学 - 10岁
7. 豆蔻 - 女子13至14岁
8. 舞勺之年 - 13至15岁的少年
9. 及笄 - 女子15岁左右
10. 束发 - 男子15岁左右
11. 舞象之年 - 15至20岁的青年
12. 弱冠 - 男子20岁左右
13. 而立 - 30岁
14. 不惑 - 40岁
15. 知天命 - 50岁
16. 耳顺 - 60岁
17. 古稀 - 70岁
18. 杖朝 - 80岁
19. 耄耋 - 80至90岁
20. 期颐 - 100岁
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年龄段的细致划分,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