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体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在一个经济体中,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高;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则较低。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跷跷板的比喻来形象地说明:一头高则另一头低。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在1958年提出的,他通过研究1861年至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和名义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了这种交替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菲利普斯曲线不仅仅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还被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即在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较低,而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较高,通货膨胀率则较低。这种关系在经济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政府通常需要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进行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