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

定义: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例子:例如,一个工人一天正常工作8小时,每小时生产2把菜刀,总共生产16把。如果资本家在8小时工作日的基础上增加2小时,那么工人每天可以多生产4把菜刀,这多出的4把菜刀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定义: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例子:假定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工作日的长度仍为8小时,但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延长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到300%。

区别与联系

区别

产生条件: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产生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产生的。

物质技术基础:绝对剩余价值与生产技术的变化无关,主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起主要作用;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技术的提高紧密相关,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起主要作用。

获得来源: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本企业职工创造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由其他企业职工创造的。

剥削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容易受到工人阶级的反抗,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达到提高剥削程度的目的。

联系

对立统一: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它们都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且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总结: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在产生条件、物质技术基础、获得来源和剥削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剥削手段。

上一篇上一篇:平行检验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