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是指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侵华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后,对当地居民和战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规模屠杀和暴行。这场屠杀持续了六周之久,导致超过30万中国军民死亡,南京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几乎所有的商店被抢劫一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南京大屠杀的主要特点如下:
时间范围: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2月。
地点:
中国南京及附近地区。
指挥者:
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
手段:
包括集体枪杀、焚烧、活埋、强奸、抢劫等,手段极其残忍。
规模:
遇难人数超过30万人,另有大量妇女被强奸和轮奸,家庭支离破碎。
影响: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暴行,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军战犯进行了审判。
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包括:
历史文献:
如《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记录了日军的暴行。
战犯审判记录: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记录,明确了日军的战争罪行。
影像资料:
如约翰·马吉拍摄的纪录片,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惨状。
日军士兵日记:
如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等,从日军士兵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情况。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深远,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伤痛,也是对全人类道德和良知的极大挑战。201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纪念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