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
个体心理的发生:
指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语言、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
年龄特征:
指各年龄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关键期:
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如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危机期:
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动觉强化:
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亲子关系:
父母与儿童之间进行的交往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社会性行为:
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件事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攻击性行为:
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他们痛苦的侵犯行为。
移情:
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接受。
精神奖励:
通过在集中对幼儿的口头表扬、言语肯定、鼓励或评选好孩子等在儿童集体中创造一种气氛。
工具性行为:
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没想到要使对方受到伤害的行为。
行为强化:
父母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儿童行为的不同反应来巩固或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或态度习惯。
个性:
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气质:
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三大个性特征之一。
认知:
人的全部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注意:
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构成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形式。
无意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感觉好偏好现象:
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好,注意它们的时间较长,但这是无意识、被动的。
习惯化:
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延迟模仿:
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客体永久性观念:
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幼儿期健忘:
回忆幼年事物之能力的现象。
这些名词解释有助于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对于从事学前教育和心理研究的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