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出自 《论语·微子》,原文是:“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那么他怎么能被称为老师呢?这是对一个人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一种批评。其中,“四体”指的是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这句话的背景是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学生子路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一天,子路掉队,遇到一位老农,老农用这句话来批评子路,意思是他没有劳动,也不了解农业生产,怎么能去拜见孔子这样的“夫子”呢?子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老农道歉。第二天,孔子认为这位老农是一位有修养的隐士。
这个故事和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实用知识的人,特别是那些只知读书而忽视生产劳动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