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渡金沙江是 1935年4月至5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当时,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决定兵分三路,直逼昆明。在敌人误以为红军要攻打昆明的情况下,红军主力突然转向西北,向金沙江挺进。
战略部署:
1935年4月28日,中央军委在寻甸县柯渡镇对抢渡金沙江作出具体部署,决定红军分三路抢占金沙江渡口。一军团抢占龙街渡、三军团抢占洪门渡、干部团从中部直插皎平渡、五军团殿后掩护。
抢夺皎平渡: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敌人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渡江过程:
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这一胜利,使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战术与策略:
在巧渡金沙江的过程中,红军采用了多种战术和策略。例如,红一军团在龙街渡口诱敌佯渡金沙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巧渡金沙江。此外,红军在寻找不到船只又受到川军火力阻击的情况下,立即投入战斗,一面用重机枪还击江对岸的敌军,一面昼夜不停地用竹子和木板扎筏子,同时,在龙街渡口上游,江面狭窄,江水缓流的石花滩架设浮桥佯攻,把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引向龙街渡。
历史意义: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胜利,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也为红军继续北上、实现抗日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