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
1、杜甫带着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陕北流亡。
2、“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吃野果子、搭窝棚,诗人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次年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改元至德。杜甫此时已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一带),八月间得知新的皇帝唐肃宗即位了,便把家小安置在羌村,独身一人离开鄜州,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想出芦子关(陕西横山县附近),去投奔灵武。在行走途中却为叛军所获,被押解到长安。幸亏杜甫当时地位不高,名声不大,自己又注意隐避,没有被胡人所重视,没有像长安一般的官员那样被押解到洛阳署以伪职,逼迫投降,所以杜甫就没有被押解到洛阳去,也没有在安禄山的伪政府中任职,他不仅没有被逼迫投降,由于自己隐蔽得好,也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安史叛军准许在城里游览、访问,行动比较自由。
3、《登高》(唐代:杜甫)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无远虑,必有近优.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失去信仰和追求,他在创作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6、在古诗词中,有很多诗人表达了忧患意识,即对社会和个人的安危、未来的担忧和关注。
7、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登高远眺时对国家局势和个人责任的忧患意识,感叹自己的无力改变和无奈。
8、他们深刻地观察和分析了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了民生之痛和国家之忧,用诗篇抒发内心的忧愤和呼吁改革。
9、一个具有时代良知的人,应该为时代的不幸而忧患,而一个勇士,则必须敢于正视时代的灾难。杜甫正是这样一位有社会良知的勇士和英雄。在安史之乱中,他与人民一起逃难,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被叛军俘虏后,他没有丧失气节,“挺节无所污”。在为官期间,他因与肃宗政治见解不合,直言为宰相房琯辩护,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在遭到肃宗贬谪期间,他深入民间,看到了人民的惨状,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同时,杜甫还积极为抗击叛军鼓与呼,为抗击叛乱出谋划策。并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10、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1、“临风而立,极目而望,舒服而歌咏,感慨而发愤。忽然白日暮,鸟兽散而归,登高自卑,心躁视天空。”
12、他曾写下关于安史之乱的多首诗篇,如《前出塞五首》、《旅夜书怀》等,抒发了他对国家动荡、百姓苍生疾苦的深深忧虑和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心系国家、关注社稷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站在了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倡导了民族团结和救亡图存的呼声。
13、在安史之乱时,杜甫的情况十分艰难。
14、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当过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幕僚军师和文学老师,在平定四川出了不少力,尤其在南诏攻打成都外城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随后更是击败吐蕃和南诏的联军收复四川全境,为北方郭子仪唐军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15、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经历了家破人亡、逃亡流离等惨痛的遭遇,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他的一些作品如《北征》、《丽人行》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的疾苦和忧患。
17、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漫长、残酷的战争时期,而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作为民间的有识之士,在这样的时代中也不能免俗。据史书记载,杜甫当时曾多次游历四处,目睹了无数的惨状和悲伤,深受安史之乱的影响。
18、表现了人类和自然的无常和脆弱。这些诗句提醒了人们关注当下和未来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9、回答如下:
20、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被叛军所俘,杜甫逃出,然后历尽艰辛到达灵武,投靠刚刚即位的左拾遗。可惜,杜甫陷入党争,遂辞官入蜀,托庇好友严武,任工部员外郎,居于浣花溪草堂。安史之乱后,严武去世,杜甫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