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惜时的名人事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齐白石
齐白石在八十五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写了四幅条幅,并在上面题诗:“昨日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列宁
列宁在批准一个同志的计划时,询问为何不是立即开始,而是明天。他批评说:“为什么不今天开始呢:就是现在!”
达尔文
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一书时,经常昼夜不眠,没有一夜超过五个小时,即使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时,仍然坚持观察和记录,直到临终前两天都未间断。
鲁迅
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写作上,一生著作颇丰,成为一代文坛巨匠。
柯罗
大画家柯罗在指导青年画家时,询问为何不是立即修改,而是等到明天。他激动地问:“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晚就死了呢?”
邱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巨头之一的邱吉尔,平均每天工作十七个小时,还制定了体制,给行动迟缓的官员们的手杖上贴上“即日行动起来”的签条。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在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两千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圆椅里坐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人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
陈景润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十分珍惜时间,拟订了一张工作时间表,把一天24小时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来,甚至在走路时也在读背外语单词。
歌德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到充裕的时间。”他终日刻苦读书,不倦写作,把时间看作自己的财产。
富兰克林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为自己制订了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说:“时间就是生命。”
司马光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问家司马光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常常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直到读得滚瓜烂熟。
这些名人的惜时故事和名言都告诉我们,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只有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