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孝顺的故事

卖身葬父:

董永是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刻木事亲:

这个典故出自《二十四孝》,讲述的是汉代人丁兰的故事。丁兰用木头刻成母亲的形象,每日侍奉如生,其孝心感动了天地。后来,丁兰的父亲发现木像的伤痕如同被刀割一般,最终得知真相,也深受感动。

行佣供母:

这是另一个出自《二十四孝》的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闵损。闵损自幼丧母,父亲再娶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经常虐待闵损。冬天,继母给两个弟弟穿棉花做的冬衣,却给闵损穿芦花做的棉衣。一次,闵损牵车时寒冷打颤,绳子散落在地上,遭到父亲斥责和鞭打,芦花飞出,父亲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最终休弃后妻。

望云思亲:

唐朝宰相狄仁杰小时候家庭贫困,刻苦好学,后来官至丞相。他因关心生病的母亲,请求皇上替其出使外疆,登上太行山顶,思念远在河阳的双亲,对随从说:“我的双亲就住在白云底下”。

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期,淳于意被陷害,女儿缇萦千里跋涉来到长安替父申冤。她向汉文帝陈述肉刑的坏处,并力证父亲清廉爱民,最终汉文帝赦免了淳于意,并下诏废除了肉刑。

芦衣顺母:

周朝人闵损自幼丧母,父亲再娶继母,继母虐待他。冬天,继母给两个弟弟穿棉花做的冬衣,却给闵损穿芦花做的棉衣。一次,闵损牵车时寒冷打颤,绳子散落在地上,父亲得知后休弃了继母。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尝药,其孝心感动天地。

百里负米:

春秋时的仲由,字子路,家境贫寒,侍奉父母极尽孝心。家里没有粮食吃了,他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

戏彩娱亲: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人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郯子便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人孝顺父母的高尚品德,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上一篇上一篇:加班工资计算基数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