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是儒家经典之一,反映了儒家关于社会秩序和治理的思想。以下是《礼运》的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翻译
```
从前,孔子参加了蜡祭的宾客事务,事情结束后,他出游到观之上,感慨地叹息。孔子的叹息,大概是因为鲁国的缘故。言偃在旁边问道:“君子为何叹息?”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品德高尚和有能力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国效力,使幼者得以成长,矜寡孤独和残疾者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他的职责,女子有她的归宿。对于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抛弃在地上,不是一定要藏为己有;对于力量,人们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不是一定要为自己所用。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和乱贼不会发生,所以不必关闭外门。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大同)。”如今大道已经隐没,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抚养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诸侯和天子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
以上翻译基于原文内容,尽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儒家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