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1、难:艰难险阻。
2、耀武扬威,天罗地网,水泄不通,筋疲力竭,天昏地暗,眉清目秀,花言巧语,回心转意,咬牙切齿,哑口无言,星月皎洁,胡言乱语。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4、七律长征的好词好句:
5、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西去平叛驱车急,往事潮涌。当年抢英雄,敌军重重,红军冒死建奇功。而今又踏长征路,山河峥嵘。
6、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7、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8、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9、持之以恒,学而不厌,精益求精,通宵达夜,精忠报国,碧血丹心,一言九鼎,忧国忧民,忠心耿耿,虚怀若谷,礼贤下士,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11、泥丸:小泥球。
12、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13、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14、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5、金沙:金沙江。
16、好句:黑夜沉沉,朦胧的黎明前时分,遥望辽阔而古老的亚细亚莽原上,一条觉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龙在跃动、跃动,这就是那条威力与希望化身的神龙!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逃自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飞出牢笼的鸟儿——丫环、童养媳,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根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17、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8、岷(mǐn)山:中国西部大山。
19、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
20、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21、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的掌握之中,也同样落在他得那些外貌强悍的同志的掌握之中,他们开始从附近的窑洞里陆续过来。他们穿着同样的装束,带着同样的武器,好奇地看着我,听见我说话的怪腔怪调,都呵呵大笑。
22、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23、好词:黑夜沉沉,朦胧,黎明,遥望,辽阔,古老,觉醒,金光四射,巨龙,跃动,威力,希望,化身,善良,志气,理想,走投无路,农家子弟,逃自,线,牢笼,教养,将军
24、好句好段
2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6、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2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8、但是,像他的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是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
2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0、尽开颜:都笑逐颜开。
长征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31、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32、乌蒙:山名。乌蒙山。
3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4、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35、(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36、王树增长征中好词:
37、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8、长征故事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如“不怕远方,只因为有你”,“风雨同舟,兄弟齐心”,“饥饿使我们更加勇敢”,“英雄不问出处”,“不怕艰难险阻,只怕心灰意冷”,这些词句都是表达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在今天,这些词句仍然具有启迪和激励人们向前进的力量,让人们明白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39、王树增长征中好句:
40、是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府。
41、创作背景:
42、作者简介:
43、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