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称为“英法联军之役”或“第二次英中战争”,是 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同时得到了美国、俄国等国的支持。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对清朝政府构成了严重威胁。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利用这一机会联手进攻清政府。
经过
战争初期: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迫使两广总督叶名琛投降。
深入侵略:
1858年,英法舰队袭击大沽口,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增开多个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
攻占北京: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逃往承德。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
战争结束:
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让中国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结果
领土丧失:
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成为最大的赢家。
经济与社会影响:
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多个通商口岸,支付巨额赔款,并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文化破坏:
英法联军在攻占北京期间,焚毁了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导致大量文物和珍宝流失。
影响
政治觉醒: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外来侵略的抵抗意识,为后来的反侵略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社会矛盾:
战争导致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等问题使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综上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标志着中国的封闭和保守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中国开始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清朝政府腐败、军队废弛以及国力衰落的问题,引起了对现代化改革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