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这一古老而又闻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中国北京市的海淀区,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文化艺术宝库。以下是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背景资料:
起源与命名
圆明园最初是由康熙皇帝赐给其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的一座园林,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时,园内已是“林皋清淑,波淀停泓”。
“圆明”一词来自《诗经》中的一句诗:“圆则明”,意思是“完美无缺,光明圆满”,康熙皇帝选择这个名字,是希望他的王朝能够永远“圆满光明”。
发展与扩建
雍正即位后,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至雍正末年,已建成30余处园林风景建筑群,遍布200公顷范围。
乾隆朝时,圆明园达到了其建筑和艺术的高峰。乾隆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空前规模扩建和修造圆明园,形成了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全园东西宽2620米,南北长1880米,占地面积350公顷(5200亩),其中水面约140公顷(2100亩)。
文化艺术宝库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了各种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和艺术珍品,被誉为“万园之园”。
毁灭与修复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焚烧了圆明园,使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对圆明园进行了又一次的抢掠和焚烧。
新中国成立后,将圆明园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工作。
总结: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的兴建和修缮,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代表。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的破坏使其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后来有所修复,但已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史,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