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发生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这是一起针对苏轼的文字狱,因御史台内遍植柏树,乌鸦栖息其上而得名“乌台诗案”。
案件起因:
苏轼在任职地方官期间,对当时大力推行的新法表示不满,并形诸歌咏,发为诗篇,对新法造成的弊政和靠攀附新党人士而得到高位的新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结果引起了当权者的嫉恨,遂指使台谏累章弹劾他。
案件经过:
弹劾 :监察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上表弹劾苏轼,指责他在《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文中讽刺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逮捕:
宋神宗接受弹劾后,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押解至京。
审讯:
苏轼在御史台被多次提讯,御史台主审官把苏轼的诗集当中的一些词句摘出来,捕风捉影,硬说苏东坡在诗里流露了对政府甚至对皇上的不满和不敬。
判决:
苏轼最终被判处杖八十,并被贬黄州。
影响
政治迫害:乌台诗案是苏轼遭受的一次重大政治迫害,也是北宋年间迫害“元祐党人”的一场较为典型的文字狱。心理影响: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对写诗有了心理障碍,在黄州期间写与友人的书启尺牍中,他常常对求诗者说“不复作”“不敢作”,还总结出“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样的教训。
文学创作:
诗案之后,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
结论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虽然最终得以从轻发落,但这次事件对他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