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时的事例包括:
齐白石:
在八十五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写了四幅条幅,并在上面题诗:“昨日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李四光:
在野外进行地质勘察时,经常用石头做枕头睡觉,一旦被石头硌醒,马上又开始工作。
鲁迅:
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写作上,一生著作颇丰,成为一代文坛巨匠。
陈景润:
给自己拟订了一张工作时间表,把一天24小时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来,甚至在走路时也在读读背背,掌握四门外语单词。
歌德:
从不肯白白浪费时间,曾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到充裕的时间。”他终日刻苦读书,不倦写作。
富兰克林:
为自己制订了一张作息时间表,五点起床,规划一天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做了什么好事?”
列宁:
在批准一个同志的计划时,询问为什么不今天开始,而是明天,体现了他非常珍惜时间。
达尔文:
在写作《物种起源》一书时,经常昼夜不眠,没有一夜超过五个小时,身患重病时仍坚持观察记录,直到临终前两天都未间断。
马哈蒂尔:
讨厌做多余的事,绝不浪费时间,接受采访时设计好一定时间就能完成的内容,绝不拖泥带水。
柯罗:
在青年画家请求明天修改作品时,激动地问道:“为什么要明天?要是您今天就死了呢?”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通过自修取得学问,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他根据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工作。
法拉第:
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
居里夫人:
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
爱因斯坦:
在病榻上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他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日本青少年:
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但他们非常珍惜时间,有时间观念,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这些事例都表明,惜时不仅是名人的习惯,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每一分钟,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