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出自《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质胜文则野 :如果一个人的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鄙俗,缺乏文化修养。文胜质则史:
如果一个人的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显得华而不实,流于虚伪和浮夸。
文质彬彬:
只有当文采与质朴搭配得宜,既不过分强调质朴,也不过分追求文采,才能达到君子的修养境界。
解读
质:指的是质朴、自然的品质,是人的根本,如诚实、善良、忠诚等。
文:指的是外在的文化修养和辞藻华丽,是人的表现力和外在形象。
彬彬:形容文与质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偏向质朴,也不过分偏向文采。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应该是内外兼修的,既有深厚的内在品质,又有适当的外在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质彬彬的理想状态,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有内涵的人。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