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 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具体写作背景如下: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事件,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国家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杜甫身处这一动荡时期,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个人经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获并解送至长安。因官职卑微,他未被囚禁。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创作时间:
这首诗具体创作于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当时杜甫已被叛军俘虏并困居长安。诗人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通过描绘战乱后的长安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诗歌内容:
《春望》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的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句子,更是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综上所述,《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俘并困居长安时创作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通过描绘战乱后的长安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