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历时14年,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至太初四年(前101年)完成。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主要内容
本纪: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帝王政绩,共12篇。
表:以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共10篇。
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共8篇。
世家: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共30篇。
列传: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共70篇,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文学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其文笔生动,叙事富有感染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影响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深远,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叙事技巧和深刻见解,使其成为历史学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取材来源
《史记》的取材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以及国家的文书档案和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缺失部分
三国魏张晏指出《史记》缺少十篇,但后人大多不同意这一说法,尽管《史记》的确存在残缺。
综上所述,《史记》不仅是中国史学的瑰宝,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其纪传体编史方法和对人物的深入描写,使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