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186年-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自幼聪慧,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被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等职。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他的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赞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并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誉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刘桢的五言诗以《赠从弟》三首最为著名,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
刘桢的性格恃才傲物,曾在曹丕席上平视曹丕的妻子甄氏,因而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来虽免罪署为小吏,但终因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总的来说,刘桢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五言诗创作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