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则”字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主要包括:
法则、准则
例句:《叔向贺贫》中提到“宣其德行,顺其宪则”,这里的“则”指的是法则或准则。
榜样
例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愿依彭咸之遗则”,这里的“则”用作榜样。
效法
例句:《易经击辞》中提到“圣从则之”,这里的“则”意味着效法。
等级
例句:《汉书叙传》中提到“坤作地势,高下九则”,这里的“则”表示等级。
用于加强判断
例句:《岳阳楼记》中提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里的“则”用于加强判断。
表示限定范围
例句:《两小儿辩日》中提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里的“则”表示限定范围。
连词
用法包括表示顺承、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
例句:《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表示顺承关系。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以上是“则”在文言文中的主要意思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