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划分通常基于共同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群划分方法:
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
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的人群。例如,在统计学中可能会将某个年龄段的人群视为一个统计群体。
实际群体: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真实存在的人群,具有明确的界限和实际交往。例如,学校的班级、公司的员工等。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成员间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次级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具有正规制度,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关系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如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等。
非正式群体: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间的互动更加自由、随意。如朋友间的聚会、兴趣小组等。
内群体与外群体
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这个群体。如家庭、朋友圈等。
外群体:成员对其没有上述感觉的群体,通常与内群体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或对立关系。如竞争对手、陌生人等。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如某个公司的员工、某个学校的学生等。
参照群体:某些人或群体被当成自己的参照对象,作为自己模仿、学习的榜样。如某个行业的专家、某个成功的企业家等。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血缘群体:成员以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如家庭、家族、氏族等。
地缘群体:成员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如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
业缘群体:成员以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如同事、同行等。
经济状况
高收入群体:拥有丰厚财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中等,生活相对稳定的人。
低收入群体:收入较低,生活较为困难的人。
社会地位
上层社会:拥有极高社会地位的人,如企业高管、政治精英等。
中层社会: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如普通职员、中产阶层等。
下层社会: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如贫困人群、失业者等。
这些划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群的特征、需求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市场营销、社会调查、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