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作背景如下:
时间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是朱自清早期的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
事件背景
文章讲述的是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的经历。
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
家庭背景
1916年,朱家境已经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朱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
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包括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和祖母去世,给家庭带来了困扰。
父亲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变卖家产,并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
情感背景
朱自清在祖母去世后,与父亲一同奔丧回扬州,真切地感受到家境的凄凉和父亲的辛劳。
父亲在车站送行的情景,特别是替他买橘子的细节,使朱自清深受感动,这一印象经久不忘。
创作动机
朱自清在1947年回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表示,他写《背影》是因为文中引用的父亲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他强调这篇文章只是真实地记录了那时的情景,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的父子之情。
综上所述,《背影》的写作背景是朱自清在1925年回忆1917年冬天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这一情景深深触动了他的情感,成为他写作这篇散文的动机。文章通过描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展现了家庭在困境中的温馨和父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