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其历史背景是 唐朝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和史思明是此次叛乱的主要领导者,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叛军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起兵,次年六月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在得知唐肃宗即位后,将家属安置在鄜州羌村,并前往投奔,但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并被押送到长安。
杜甫在至德二年(757年)三月,身处沦陷区的长安,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他对国破家亡、战乱连绵的深深忧虑和无比沉痛的心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