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曾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他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和文学家,被尊为“晚清中兴名臣”,也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早年经历与科举之路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中进士,入翰林院,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组建湘军与太平天国之乱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返乡,正值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他利用在家乡湖南的人际关系,组建了一支地方团练,即湘军。经过多年鏖战,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攻灭了太平天国。
政治与军事生涯的巅峰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他致力于文化传承,办天津教案交涉,并在晚年处理“天津教案”时引发争议。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在南京病逝,享年61岁,被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影响与遗产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的著作包括《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被统称为《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的一生以卓越才能和深远影响著称,尽管晚年生涯留下遗憾和争议,但整体贡献仍被后人铭记和敬仰。他不仅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