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尤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为多。回族通用汉语,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会夹杂一些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
回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当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到了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教徒的特称)来到中国,他们以驻军屯牧、工匠、商人、学者等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当时社会称为“回回人”。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在元代,回族被蒙古统治者定为色目人,辅助治理国家,社会地位较高。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末,使回族中涌现出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航海家,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中国伊斯兰教的产生渊源是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从水路和陆路到达中国贸易经商,由于他们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加之路途遥远不可能都带上家属,因此,他们在漫长的经商、传教、交往中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中国姑娘相识相爱,组建家庭,在中国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回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