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典故,主要讲述了窦燕山如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成功培养出了五个才华横溢的儿子,他们先后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以下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窦燕山的转变
窦燕山年轻时并不明白道理,家境富裕却不懂得接济穷人,广行善事。在三十岁时,他梦见已故的祖父和父亲教训他要回心向善,并告诉他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此,窦燕山立志行善,周济贫寒,广行方便,大积阴德。
教育方法
窦燕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们身上,决心教导他们成材。他让孩子们阅读自家丰富的藏书,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们的学习,同时把他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失都讲授给孩子们听。他的五个儿子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个个陆续登上皇榜中举。
儿子的成就
窦燕山的五个儿子分别担任了不同的官职,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他们被称为“窦氏五龙”,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
社会评价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称赞窦燕山:“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首诗表达了窦燕山教子有方的赞誉,以及他的五个儿子都成为国家栋梁的自豪。
《三字经》中的记载
窦燕山教子成材的事迹被编入《三字经》中,成为儿童启蒙必读的教材,流传至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句话激励了无数父母教导子女要学习窦燕山的榜样。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窦燕山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更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的教子方法和成功案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