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总共有多少个上党落子剧团啊?
目前有:1、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长治市城区上党落子剧团、长治市郊区上党落子剧团、长治市实验上党落子剧团; 2、潞城市红旗剧团、长治县红旗剧团、长子县上党落子剧团、黎城县黎明剧团、壶关县人民剧团、高平市上党落子剧团、高平市实验上党落子剧团、平顺县人民剧团、屯留县绛河剧团; 3、长治市太行梆落剧团、长化集团梆落剧团。
上党落子名家排名?
赵清海,乳名群孩,成名于鸣凤班,攻须生,兼演老旦、大花脸。他的戏曲风格,注重刻画人物。文武俱全,昆簧尤佳,人称“演什么像什么”;尤其是唱腔声情并茂,珠圆玉润,引人入胜。在上党戏曲界被称作“戏王”、“泰斗”、“一代巨匠”,获得观众喜爱和同行敬佩。二三十年代,甚至出现了“泽州名优冠上党,梨园争学群孩腔”的局面。慕名前来学艺者接踵不断,后来成名的郭金顺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解放前,州底派成名的代表演员还有鸣凤班的须生段生荣,小生宋苟明,旦角刘雅斗、李小保、三花脸杨三圭等;其它班社的二花脸都岐岐,老旦郎发香,小生郎小喜、须生靳伯庐等也很活跃。从抗战时期开始活跃到60年代的驰名演员则是须生郭金顺、申银洞,二花脸赵德俊(金圪塔),须生曹二土、徐执忠,小旦李子清等人。 同期,潞府派成名的代表演员有乐意班的须生王富喜、申灰驴、平福成、郑根成、邢洞狗,旦角运转(姓不详)、赵保锁,花脸何豆孩、邢福保;三义班的须生段小绪、曹三狗、冯国瑞(秃嘴)、曹火柱,旦角郭群益(西火旦)等。抗战期间到60年代最驰名的演员则是段二淼(艺名活罗成,须生、小生)和他的徒弟温喜云(须生、老旦)、王东则(小生)等人 解放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造诣最高的演员则有吴婉芝(小旦、花旦、青衣)、郝聘之(上党梆子演员兼演上党落子青衣、老旦)、郝同生(小生、须生)等。 时间进入现代,以张爱珍、张保平等为代表的上党梆子后起之秀登上了舞台,他们为上党梆子在新时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党梆子与落子的区别?
“上党梆子”与“蒲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共同构成山西的“四大梆子”,是山西最具特色的戏曲剧种。上党梆子虽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蒲剧的影响,却与省内的其它三大梆子迥然不同。这种听觉上明显的差异让众多喜爱上党梆子的人都想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来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上党落子”是除上党梆子外,在晋东南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小剧种。在山西众多的小剧种中独树一帜。上党落子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借助自身体制灵活的优势,不断吸收外来剧种的精华,并与兄弟剧种切磋交流,逐渐形成了本剧种的艺术特色。较之同一区域流行的大剧种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柔婉悠扬,颇有几分秀美;而较之太行山间的其它小剧种,上党落子却又不乏慷慨豪壮之气魄。这一亦秀亦壮的美学形态使上党落子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虽然有着地域上的相似性,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并没有磨灭它们的艺术特性,反而进一步的促进了它们的繁荣,艺术韵味也日渐醇厚。探索两剧种的特点与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上党梆子全部剧种?
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 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戏”,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 解放后,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和新编的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 上党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人杨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四十年代,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而著称。他的独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赞不绝口。上党梆子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女演员,其中著名的有吴婉兰、郝聘芝、张爱珍、吴国华等。她们的唱工和做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党梆子在清代中期流传到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当地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 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