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典故主要与其建造背景、命名由来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有关。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典故:
建造背景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
命名由来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和“因仙”两种说法。
“因山”之说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因仙”之说则有两种版本: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此得名;另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并取名为“黄鹤楼”。
相关人物
辛氏:一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每天上山砍柴,回来后从柴里挑一根好材削成光溜溜的木楔存起来。后来这些木楔被用来建造黄鹤楼,其中一个木楔落入江中,这个典故也体现了辛氏的慷慨和鲁班的神工。
鲁班:传说鲁班曾感叹辛氏手中的木楔是“无价宝,将来有用”,后来这些木楔被用来建造黄鹤楼,帮助稳固了楼体。
崔颢:唐代诗人,他的《黄鹤楼》一诗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诗中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名句。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历史底蕴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