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东南互保”是指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朝东南地区的地方官员在面对中央与列强的双重压力下,采取的一项外交和政治策略。具体操作如下:
背景
外部压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外国列强对清朝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
内部危机:清朝中央政府对外盲目排外,对内腐败无能,导致国家危机四伏。
地方实力派崛起:东南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地方实力派势力崛起,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过程
策划与协议: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开始秘密策划东南互保,与外国列强进行沟通,达成互保协议。
具体操作: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协议,承诺在列强与清政府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保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同时列强也承诺不侵犯东南地区。例如,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都府保护,两不相扰。
实施与影响:东南互保的实施使得地方官员的权力进一步增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地方官员在危机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的决策不再完全依赖于中央的指示。
结果
保护东南地区:东南互保通过达成《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有效地防止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乱对东南地区的直接冲击,保护了东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加剧中央与地方矛盾:东南互保的实施加剧了朝廷和地方督抚之间的政治矛盾,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进一步削弱。
推动地方势力崛起:地方督抚在维护自身利益和地区稳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地方割据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东南互保是晚清地方实力派在民族危机背景下,为维护地方利益和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它标志着清朝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加剧,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