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52句精选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1、退避三舍,现在这个词是我们平时经常会用到的成语,它通常是用来指某个人为了避免冲突的发生,从而退让、回避。

2、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3、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晋国的军队作战时,晋文公为了遵守他的诺言,避免更大的冲突,下令军队后退了90里。楚军见晋军后退后,以为是晋军害怕他们,马上趁这个时候进行追击,因为楚军骄傲轻敌,结果被晋军打败了,进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退避三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故事。

5、由于晋国内乱,公子重耳为避祸流亡在外。在楚国,重耳受到楚成王厚待。楚成王曾问重耳,我今厚待公子,公子他日何以报我。

6、这个成语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7、此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句“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8、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出自于《左传》,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的故事。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90里地,比喻退让和回避。

9、因为在这本兵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战争策略的内容,其中就有退避三舍的战术。

10、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11、“退避三舍”的“三舍”是九十里的意思。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该成语出自于:左丘明·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意思是:晋国和楚国交战,在中原相遇,主动退让九十里。成语告诉人们,退不代表软弱可欺,相反应该谨慎。

12、”为什么晋楚两军相遇,晋军不战而退避三舍呢?这其中有个故事:春秋时候,晋国国君献公宏爱妃子骊姬。

13、退避三舍出自《孙子兵法》。

14、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将其世子申生杀死,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訊,逃出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四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就是有名的晋文公。公元前六百三十三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当初的礼遇,下令后退九十里。这就是退避三舍的典故。

15、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

16、在这个故事中,孟子告诉梁惠王“君子三思而后行,退避三舍”,即在行动之前,必须深思熟虑三次,而为了避开可能会出现的不可预测的困难,必须先退却三步,再行进三步。

17、楚王觉得挺有面子,就下令撤军,前方主将程得成恨重耳,不肯撤军,最后兵败自杀身亡。

18、这个战术的意思是先退一步,让敌人进入战斗的陷阱,在有利时机反击。

19、《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名著之一,对后来的中国军事学以及世界军事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0、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21、退避三舍成语典故

22、这个典故的意义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不能轻率行事,同时也要有遇到困难时及时退避的智慧。

23、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24、重耳曰,若我能回到晋国,他日晋楚交战,我当退避三舍。

25、有一天,晏婴发现吴起不在军营中,于是决定趁机进攻。晏婴的军队很快攻上了牛首山,但在攀登山顶的过程中,突然遭遇陈军的反击,宋军处于劣势。此时,晏婴不得不下令撤退。

26、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重耳当年逃亡十九年,周遊列国,各国对重耳的态度也不太一样,有的热情款待,有的闭门不纳,楚国的国王对重耳不错,给了不少东西,除了车马美人公主外,临走吋还给了不少盘缠,并且大摆筵席为重耳饯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王问重耳,我对你这么好,你将来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怎么报答我呢?重耳说:您这么一个有钱人,啥也不缺呀,这样吧,如国两国闹掰了发生战争,我当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重耳后来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为一些原因跟楚国发生了战争,遵守诺言,分三次撤退,一共退了三舍九十里地,把楚军引入埋伏圈。

27、“退避三舍”,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句“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28、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29、在撤退的过程中,晏婴发现自己的大旗被陈军缴获了。这时,他没有选择继续追击陈军,而是下令让士兵在三里之外重新扎营,让出了攻击陈军的机会。晏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认为,失去了大旗,再攻击陈军只会让他们更加警惕,胜利的希望很小。如果先撤退,让陈军松懈警惕,再趁机进攻,胜利的可能性更大。

30、“退避三舍”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故事,告诉人们在遇到问题不好解决的时候,可以向后退,然后再行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思而后行”。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31、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它讲的是晋国重耳逃亡到楚国的时候受到楚王善待,然后重耳承若若有一日两国交战便退避三舍以报答恩情。

32、“退避三舍”是出自春秋时期的典故,在晋国与楚国交战过程中,晋文公重耳遵守诺言,主动将军队后撤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33、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34、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35、但献公原来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为太子了,骊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杀重耳。

36、后来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37、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38、这样可以以弱击强,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39、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40、后来晋楚两国之间爆发战争,晋文公忆起当年之言,下令晋军后撤90里(30里为一舍)。

41、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42、楚王问重耳说:“你将来若能回国当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你什么贵重东西、奴隶、美好都有了,我能给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晋国君王,万一日后同你在战场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为回报吧。

43、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44、在现代,这本书中的战略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商业、管理等领域,可以说是一本全方位的经典著作。

45、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46、晏婴的这一策略得到了成功。在重新扎营之后,他出奇制胜,打败了陈军,夺回了失去的大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善于退让,留有余地,为下一次进攻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7、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8、主要讲了晋文公逃亡到楚国,为了报答楚王,说将来晋楚交兵他会退避三舍。后来在城濮之战,晋文公遵守了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同时抓住楚王骄傲轻敌的弱点,大败楚军。

49、骊姬借机让晋献公封自己为夫人,还要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50、重耳在楚国国君帮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

51、"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下》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说,春秋时期,宋国和陈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宋国派出一位名叫晏婴的将军率军前往陈国作战。当宋军到达陈国境内时,晏婴发现陈军在一座名为牛首山的山脉上扎营,陈军的主将是名叫吴起的将军。晏婴深知吴起的战斗力,所以没有急于发动攻击,而是选择等待时机。

52、春秋时候,晋国国君献公宏爱妃子骊姬。骊姬借机让晋献公封自己为夫人,还要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但献公原来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为太子了,骊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杀重耳。重耳在楚国国君帮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问重耳说:“你将来若能回国当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你什么贵重东西、奴隶、美好都有了,我能给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晋国君王,万一日后同你在战场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为回报吧。”后来重耳果然做了晋国国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战场相遇了,重耳没食言,确实退避三会以报楚王!

上一篇上一篇:祝福女儿生日的说说【精选103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