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5、后赤壁赋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
6、《后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孟冬之时江岸上的活动,具诗情画意:"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7、苏轼的后赤壁赋主要写了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复试之后,他内心特别的落寞感伤,然后呢,和自己的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句子,比如说写到箫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还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8、《后赤壁赋》全文共计357个字。
9、赞美客人的箫声极大的感染力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0、《前赤壁赋》长。
11、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相比,多一些惊险,奇幻的色彩。是因为,作者当时被贬谪到黄州,心情郁闷,前途渺茫。这种心情在文中的反应。
1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性豁达且为人率真,好美食的他交友甚广,我觉得以苏轼豪迈洒脱的性格,是不会由此产生避世的心境,只是暂时寄情于山水,这只是为了暂避锋芒不得已而为之。
13、《前赤壁赋》643个字,《后赤壁赋》450个字。这两篇赋都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时所作。两篇赋为姐妹篇,所抒发的感情也毫无二致,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堪称千古绝唱。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1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5、根据历年高考试卷,赤壁赋几乎一半的内容都是常考点。
16、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1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8、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9、《后赤壁赋》苏轼
20、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3、《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24、真正体现了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25、在苏轼的一生当中,乌台诗案是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轼的人生因此陡然而下,因此而遭贬,心情苦闷的他两度游览黄州(现在湖北黄冈)赤壁时所作。《前后赤壁赋》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总称。
26、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27、第4段: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28、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9、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描写月出美景,月下江面的景象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0、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31、后赤壁赋也是苏轼的经典名作,描写了作者和几个朋友,在初冬时节,兴致勃勃,游大江,爬高山,梦仙鹤,的奇幻经历。
32、《后赤壁赋》以登岸履险为主,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
33、从文体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词,而《后赤壁赋》是一篇散文。
34、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35、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36、《后赤壁赋》全文共计357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37、《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
3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9、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40、描写作者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2、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43、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44、似乎是寄情于山水,是一种‘’出世‘’的姿态,其实这与道家提倡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不谋而合。
45、《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
4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8、《后赤壁赋》主旨表达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和叙述的感情色彩,比较隐晦。
49、我们来尝试体验一下当初苏轼游览赤壁时的心路历程,同时感受一下诗中的意境和韵味,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苏轼的志存高远,以及他潇洒超脱的情怀。
50、这两个作品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来到长江边的赤鼻山,有感于历史和人生遭际而作。词作以高昂的笔调赞颂了三国时期的英雄周瑜,又以婉约的笔调寄寓了人生的不得志。古代的周郎,年少有为;而当今的自己年老难为。无尽的苍凉和感慨尽在其间。而散文以深沉的笔调,通过主客问答、幻化成仙,委婉表达旷然豁达的胸襟和慕仙出世的思想。也许是在极度的孤独和无奈中油然生发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