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而不立”的成语典故有以下几个:
季扎挂剑
季扎是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季扎把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比喻人一定要坚守诚信。季扎在心中承诺要赠剑给徐国国君,尽管徐国国君已死,他仍然履行了承诺,将剑挂在墓旁的树木上。这个典故体现了季扎对诚信的坚守,即使面对无法实现的承诺,他也选择履行自己的心意,展现了极高的信用。
失信不立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意思是不讲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春秋时期,齐庄公因收留叛乱分子栾盈而失信于晋国,最终导致内忧外患,被近臣杀死。这个典故强调了信用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南门立木
商鞅在变法前,为了取信于民,他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承诺谁能将木头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最终,有人将木头扛到北门,商鞅如约赏金,从而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为新法的推行打下了基础。这个典故通过具体事件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论语·为政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孔子认为,信用是立身之本,没有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子贡问政
孔子回答子贡关于为政之道的问题时,提到“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即使有足够的食物和军事力量,如果百姓不讲信义,国家也无法立足。他甚至表示,可以去掉兵和食,但不能去掉信义,因为信义是立国的根本。
这些典故都强调了诚信在个人修养、国家治理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诚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坚守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