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2、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唐】白居易《中秋月》
3、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唐】孟浩然《初秋》
4、《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白话文释义:你隔着帷幔随风晃动着影子,带着雨气在树林旁边闪着微光。十月到来清霜凝重,请问你飘泊流落归向何处?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8、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9、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1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13、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14、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____刘彻《秋风辞》
1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6、稻子熟了,大地沸腾了。农人拿着镰刀,开着机车在田梗间来回穿梭。轰隆隆的声音响彻耳际,田地里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就连小孩儿,也都跟在大人的身后,帮着捡稻穗,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百花争春,春光明媚,这是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其实,秋天更美丽,秋天的色彩灿烂绚丽。
1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18、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____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19、杜牧《秋夕》
2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23、酒散同移疾,心悲似远行。以愚求作友,何德敢称兄。
2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5、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唐】孟浩然《初秋》
26、白话文释义:胡人吹奏着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声。十月吴山的清晓,一曲《梅花》落到敬亭。
2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8、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唐】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
29、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0、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芭蕉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愁。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
3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32、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3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3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5、四海无闲田
36、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37、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3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0、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41、落花时节又逢君
42、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宋】周密《西塍废园》
4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4、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
45、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6、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唐】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园》
47、当年不肯在春天开放,如今却在无端地在秋风中受尽凄凉。
48、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4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50、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5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52、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53、春种一粒粟
54、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5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56、白话文释义:十月的时候冷锋极盛大,北风的吹拂完全没停休。在这苍茫的洞庭湖岸边,你我相傍分别系着小舟。此时雾雨晦暗争着落下,湖面波涛怒击如同对投。小舟四周的鸡犬难鸣吠,你我船上的粮绝无处谋。
57、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
58、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9、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6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61、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62、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山迢超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琴曲四章》
63、《长安秋望》唐·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6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65、白话文释义: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
66、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6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王勃《滕王阁序》
68、农夫犹饿死
69、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7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1、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7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3、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出自唐代:白居易《早冬》
74、山肴野蔌且随宜,约定同来最怕迟。朋友每思相聚乐,尘埃难得有闲时。《胡教醵杯观画围棋》
75、《秋日》唐·耿玮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76、寒月照秋城,秋风泉涧鸣。过时见兰蕙,独夜感衰荣。
77、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78、正是江南好风景,
79、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80、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8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82、《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83、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宋】秦观《满庭芳》
84、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
8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8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7、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88、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89、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90、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91、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出自唐代:李白《观胡人吹笛》
9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93、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9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95、秋天蹦蹦跳跳地来到了田野,它看到了金灿灿的稻谷,一吹稻田里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梁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秋天里还有红红火火的枫叶,一阵风吹过,火红的枫叶随风飘荡,村子口、大路边,都闪耀着小火苗,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96、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97、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98、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99、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出自唐代: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100、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赠白马王彪》
10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10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03、刘禹锡《秋词》
104、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唐】白居易《秋思》
105、《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0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7、《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08、秋芸有春绿,疏篱照孤芳。——【宋】范成大《秋芸有春绿》
109、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1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11、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
112、秋收万颗子
113、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出自唐代:杜甫《萤火》
114、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1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
11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