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于1654年5月4日出生,1722年12月20日去世,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帝是顺治皇帝的第三子,自幼受到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悉心培养,学习治国安邦之道。他8岁即位,14岁时智擒权臣鳌拜,开始亲政。在执政期间,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包括撤除三藩势力、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抵抗沙俄侵略等。他还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如整修黄河、淮河、运河,并在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
康熙帝在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他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他还组织编辑和出版了多部重要图书、历法和地图,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他对西学也有一定造诣,但在个人层面,并未积极推动西学的发展。
康熙帝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导致朝政动荡。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享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景陵”。
康熙帝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他的文治武功为清朝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