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主要分为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方法,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资本化处理
定义: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
会计分录:
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时:
```
借: 在建工程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 固定资产
```
发生改扩建支出时:
```
借: 在建工程
贷: 银行存款等
```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
借: 固定资产
贷: 在建工程
```
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处理:
```
借: 银行存款/原材料(残料价值)
营业外支出(净损失)
贷: 在建工程(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
费用化处理
定义: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应当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分录:
日常修理费用:
```
借: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
贷: 银行存款
```
大修理支出和已提足折旧的改建支出:
```
借: 长期待摊费用
贷: 银行存款
```
在修理或改建项目完成后:
```
借: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贷: 长期待摊费用
```
建议
资本化条件:判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时,主要依据支出是否能使固定资产的性能、使用年限等显著提升,并且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职业判断:在实际操作中,财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以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税务影响:在处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时,还需考虑相关税务规定,确保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