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 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它包括合法的法律行为,也包括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实现自己意图的一项重要民事制度,具体表现为合同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等一系列能够产生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作为民事主体实施。非民事主体实施的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例如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判、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罚等也会产生法律后果,但不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作出,因此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意欲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的外在表达,是民事法律行为最为核心的内容。民事法律行为之所以能对民事主体产生法律约束力,就是因为其是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作出的,这也是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最根本的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为目的

民事主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会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并非任何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其最终结果是让民事主体具体地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所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既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非法的。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会产生民事主体所期望发生的法律效果,非法的法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有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成立时为有效还是无效尚不能确定,需待一定事实发生后才能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例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的超越其能力范围的行为,法定代理人追认的,自追认生效时,效力待定的合同溯及自合同成立时自始有效。

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不产生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如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的行为。

通过以上定义和特征,可以看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实现自己意图的重要手段,其合法性、有效性和效力状态对于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至关重要。

上一篇上一篇:全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