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长篇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耗时19年编纂完成。该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止,详细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涵盖了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政治教科书,其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通过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因此命名为《资治通鉴》。
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得到了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的协助,他们不仅搜集资料,还编写初稿,最终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加以增删,并由司马康检订文字。
《资治通鉴》在叙事上往往采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得叙述具有系统性和明晰性。它不仅记录了政治、军事事件,还涉及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此外,《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出自于这部书。它不仅被历代政治家重视,也对史学体例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是一部详尽的中国编年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