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及其背景信息:
柳公权发奋练字
故事内容:柳公权年轻时,因一位卖豆腐的老人的话而发奋练字。他到了华京城,看到一个无臂老人用脚写对联,深受震撼,遂拜老人为师。老人告诉他写字的秘诀是“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牢记此话,刻苦练习,最终成为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潜心苦学
故事内容:王羲之自幼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进步迅速。他每天刻苦练习,甚至废寝忘食。有一次,他在吃饭时专心看帖、写字,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他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最终成为“书圣”。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故事内容:王羲之为一个道士写了一本“道德经”,换了一群鹅回来。他还在一个门生的棐木几上写了许多字,结果门生父亲因不懂书法,把字刮去了。王羲之有很多儿子,最小的名叫献之,也从小就爱写字。王羲之曾在一个沈老太太的汤匙上写了一个“夜”字,笔法新奇。
王献之的练字之路
故事内容: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专工草书隶书。他练字非常刻苦,曾在扇子上一笔写成一个栩栩如生的牛。他的父亲王羲之多次考验他,最终献之在18大缸水中练出了一手好字,与父亲齐名,被称为“二王”。
王羲之临摹卫书
故事内容:王羲之临摹卫夫人的书法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他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每到一个地方都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故事内容:公元353年,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他的出生地是琅琊(今山东临沂),后因家族变迁而南下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氏家族在两晋时期声名显赫,但王羲之的成长之路却充满了波折。他在移居江南后的第46个年头创作了《兰亭集序》,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及对过往岁月深刻的情感。
钟繇的练字故事
故事内容:钟繇小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三年书法。他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人一起谈论书法。一次,钟繇向韦诞借《蔡伯喈笔法》看看,韦诞没有借给他,钟繇生气捶胸,口吐鲜血。曹操取出五粒灵丹让他服下,才救了他一条性命。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这部《蔡伯喈笔法》。从此,钟繇的书法日见长益,更趋精妙。他有时躺在床上用指书写,常常将盖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时上厕所,竟然忘记出来。他看到各种物件都想到书法,试图将它们书写,描画下来。
王羲之的“入木三分”
故事内容: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云门寺与《兰亭帖》
故事内容:云门寺前身为王献之故居,是他隐居练字之所。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创出书法“永字八法”。智永有个徒弟叫辩才,也是有名的书法传人,智永弥留之际将《兰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