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一块极为著名的璞玉石,其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和《新序》等典籍。以下是关于和氏璧的详细资料:
发现与命名
和氏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卞和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在山中青石板上发现了一块璞玉。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但被玉工鉴定为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君,砍去其左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献宝,仍被断去右脚。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璞玉痛哭三天三夜,文王派人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是稀世美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流传与传说
和氏璧在楚国被视为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到了赵国。秦昭襄王听说后,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最终赵国派出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
蔺相如设计取回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灭赵后,和氏璧落入秦国手中。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文献记载
和氏璧的故事在《史记》、《战国策》、《淮南子》、《新序》、《资治通鉴》、《汉书》、《东周列国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这些文献详细描述了和氏璧的发现、献给楚王、被误认为石头、最终被雕琢成璧的过程,以及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流传和传说。
现代发现
2014年6月5日,湖北保康发现古金玉,其硬度、润度、色彩与文史资料记载相吻合,佐证了2000多年前楚人卞和得玉于荆山,献给楚王并被雕琢成和氏璧的传说。
文化影响
和氏璧的故事成为中国古代忠义和智谋的象征,著名的典故“完璧归赵”讲述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综上所述,和氏璧不仅是一块珍贵的玉石,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其故事流传千古,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