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看器形
仔细观察瓶、罐等器形的口沿、颈、肩、腹、足底,判断是否符合元代器形特征。
分析器形的胎体重量和胎质,元代瓶、罐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
中早期瓶、罐施透明的青白釉,釉面似糯米感,有时显出哑光木纳色。
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
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
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为进口“苏泥勃青”料,发色浓重鲜丽,有黑色锈斑;另一种为国产料,发色呈蓝中泛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鉴别时要注意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
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人物故事、缠枝花卉等。
另一类以国产料绘画,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
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
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
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
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
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或鸭蛋青色。
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其他辅助方法
观察色泽:元青花瓷的色泽呈深青色,具有独特的光泽度。
检查铁线:元青花瓷常用铁线勾取沿口处的釉质,铁线处应呈现明显的青色。
查看斗笠花卉纹样:纹样简练,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检查纹饰的连通性:绘制纹饰较为简练,且连接处精细。
考察胎质和胎色:胎质细腻致密,胎色灰白或乳黄色,混有细小黑点。
检测瓷质发音:用手指轻敲元青花瓷,听其声音,正宗的元青花瓷会发出清脆的“咔咔”声。
观察底部和胎足:底部和胎足通常呈灰白色或乳黄色,底足烧焙性好,经黑烟直烧处理后会出现一些烤黑的痕迹。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定元青花瓷器的真伪。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多方求证,仔细对比,以获得更为可靠的鉴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