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来历
国歌名称:《义勇军进行曲》
作词:田汉
作曲:聂耳
诞生时间:1935年
国歌地位确立时间:2004年3月14日
国歌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国歌历史背景: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凝聚了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田汉在1934年春开始创作抗日救亡主题的电影剧本,并在被捕后由夏衍接手,聂耳为其谱曲。
《义勇军进行曲》最初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在1935年问世。
国歌成为代国歌: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暂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歌正式确立: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定为国歌。
国歌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激励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国歌歌词摘录: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
国歌在重要时刻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作为国歌激励着亿万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
在国家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国歌激励着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前进。
---
以上信息为您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它不仅是国家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