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在中国,土地分类通常遵循以下标准:
按用途分类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各类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土地,如城镇用地、农村宅基地、公路、铁路、特殊用地和工业用地等。
未利用地: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如河流水面、荒草地和裸石裸土地等。
按土地利益性质分类
公益性用地: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等,主要用于社会公益目的。
经营性用地:如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主要用于经济生产活动。
按自然属性分类
根据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特征进行分类。
按经济属性分类
根据土地的生产水平、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
综合分类
结合自然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具体土地类型
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等。
园地: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如果园、茶园等。
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如乔木林地、竹林地等。
牧草地:用于蓄牧业的土地,如天然牧草地、沼泽草地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
交通用地: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
水域: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泄洪区和垦植3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
未利用土地: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土地分类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有助于切实掌握土地资源状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