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和核准制在 审核的严格程度、信息披露要求、上市程序、证监会审核内容、上市门槛和市场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审核的严格程度
注册制:证券监管机构仅对申请人提供的文件进行形式检查,不对实际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公司前景等做实质判断。上市变得更加容易,自然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降低,业绩差的公司更容易退市,垃圾股会被边缘化。
核准制:证券监管机构不仅要对申请文件进行形式检查,还要对申请人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进行实质性检查,然后做出价值判断,以决定是否核准其发行。上市难度较大,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高,即使业绩差的公司也不容易退市。
信息披露要求
注册制: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将核准制下发行条件中可以由投资者判断的事项转化为更严格、更全面深入精准的信息披露要求。
核准制:虽然也需要信息披露,但重点在于信息的充分性和真实性,而不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
上市程序
注册制:流程简化,只需要中介机构鉴证、申报登记、证监会审核和交易所审核上市。
核准制:需要中介机构鉴证、上市辅导机构推荐、证监会审核,最后才能在交易所上市。
证监会审核内容
注册制:证监会主要进行形式审查,即审查公司文件的形式,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行实质性审核。
核准制:证监会进行实质性审核,不仅审查公司文件形式,还对公司的上市硬性条件进行审核。
上市门槛
注册制:公司上市发行条件更加精简优化,更具包容性,上市难度降低。
核准制:上市条件较为严格,有诸如净利润、营业收入、现金流入等方面的硬性要求。
市场影响
注册制:通过减少监管机构对资本市场准入阶段的行政管控,建立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市场化证券发行体制,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增强市场活力,但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核准制:通过严格的事前审查确保发行人资质和证券的投资价值,但可能导致审批流程繁琐、上市效率低,并可能滋生权力寻租和发行成本高昂等问题。
总结:
注册制和核准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审核的严格程度、信息披露要求、上市程序、证监会审核内容、上市门槛和市场影响。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上市门槛较低,市场效率较高;而核准制则更侧重于事前审查,上市门槛较高,市场相对稳定但效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