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宣不听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是 听从中央的调动,但保持自我独立性。具体来说,这个成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听调:
指的是接受中央或上级的正式调遣和任务。这里的“调”具有国家正式性,通常指经过正式程序下达的调动命令。
不听宣:
指的是不遵从上级(如帝王)的宣召、召见或上朝见驾。这里的“宣”具有皇帝个人性,通常指皇帝直接发出的召见或命令。
综合来看,“听调不听宣”表达了一种在服从上级命令的同时,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态度。这种表达方式在《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用以描绘某些角色在体制内但又不完全受制于体制的复杂关系。
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听调不听宣”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工作中能够遵循组织安排,接受任务分配,但在个人行为上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权的人。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可能会在执行公司安排的任务时非常积极主动,但在参与公司会议或接受上级私下安排时则会有所保留,以保持自己的专业判断和独立性。
相关典故
“听调不听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西游记》中,用于描绘二郎神的性格特点。二郎神虽然归天庭管辖,但他并不完全服从天庭的宣召制度,而是保持一种超脱于体制之外的自由身份。这种独立性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能够自主行动,完成重要任务,如协助天庭平叛妖魔或在人间解救危难。
总结
“听调不听宣”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服从上级命令的同时,保持自我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也反映了人们在职场和社会中的行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