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
定义: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例子:例如,一个工人原本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生产2把菜刀,总共生产16把。如果资本家在8小时工作日的基础上再增加2小时,那么工人每天就可以多生产4把菜刀,这多出来的4把菜刀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定义: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例子:假设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通过技术进步,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多的维持生活所需物品的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4小时减少到3小时,工作日仍为8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就变为5小时,比原来增加的1小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区别与联系:
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实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需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联系: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通过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的,都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而在某些情况下,如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也会产生绝对剩余价值。
总结: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实现,而相对剩余价值则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两者虽然实现方式不同,但都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