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一理论不仅为词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欣赏和评价诗词作品提供了重要标准。以下是一些从《人间词话》中摘抄的感悟:
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
客观之诗人需要多阅世,阅世愈深,材料愈丰富,变化愈多;主观之诗人则不可多阅世,阅世愈浅,性情愈真。
文体的演变与创新的困难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词。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难以在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诗人与政治家视角的不同
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
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态度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词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境界的大小与优劣
境界有大小之分,有高低之分,有好坏优劣之分。但不能以境界大小来论优劣。境界大与境界小,是两种客观存在的美学意境。不能因为境界大就认为好过境界小的,也不能因为境界小就认为不如境界大的。这就是不以大小论优劣。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是为有我之境。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对纳兰容若的评价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唯此一人而已。
对文艺创新的看法
文艺的创新就是套路与反套路的关系,不被套路桎梏,敢于发现新的思维是文艺创新的必经之路。
通过这些摘抄和感悟,可以看出王国维对诗词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的“境界”说不仅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