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诗词及其分析?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其特点在于“无疑而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者提出问题并不期待回答,而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设问在古诗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引入全篇:

开篇设问可以立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带领读者进入诗歌的主题。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既提出问题又自问自答,带出了全篇的主题。

承前启后:

在诗歌的中间部分使用设问,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前后文的联系。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便是这样的例子,通过提问引出原因,使诗句在结构上更加紧凑。

深入主题:

在诗歌的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留给读者更多的回味空间。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怀古》结尾的“问人间谁是英雄?”引发读者对英雄的理解和思考,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表达情感:

设问也可以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通过提问的方式更加生动地传达内心的感受。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深长的愁绪。

推动情节:

在一些诗歌中,设问还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在《木兰诗》中,通过木兰的叹息和父母的询问,引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分析:这句诗以设问开篇,提出了一个关于明月的哲理性问题,接着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感慨。这种设问方式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而且带领读者进入了诗歌的主题。

《虞美人》

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分析:这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深长的愁绪。前一句设问,紧接着后一句回答,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强调了诗人愁绪的深广和绵延不绝。

《木兰诗》

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分析:诗人在诗的开头通过设问,引出了木兰的叹息和回忆。这种设问方式不仅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木兰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

《清明》

设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分析:这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寻找酒家的情景。诗人明知故问,自问自答,通过牧童的指引,引出了杏花村这个美丽的场景。

《望岳》

设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分析:这句诗通过设问,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叹。诗人自问自答,通过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使诗歌具有了雄奇壮阔的风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设问在古诗词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上一篇上一篇:如何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造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